中美之间的技术与资源博弈,再次传来不容忽视的动静。这一次,并非关税,而是比关税更具战略意义的关键矿产——被我们限制出口的稀土和重要金属,正悄悄绕道他国流向美国。而美方“另辟蹊径”的方式,给中国当前的出口管控政策,敲响了警钟。一个可怕的信号正在释放:我们的稀土资源,正在通过第三国转手,美国人依旧能拿到手。
一、我们打出稀土王牌,美国却暗度陈仓

去年底,中国正式将锑、镓、锗等关键金属列入出口管控清单,禁止向美国出口。原因也不难理解——特朗普不断挥舞关税大棒,对中国发起新一轮打压,我们自然要用“非关税”方式反击。而关键矿产资源作为高端制造的命门,成为我们博弈中的王牌。
这一招起初效果不错。中美在欧洲举行多轮会议后,美国取消了部分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口限制,而我们也适当批准了部分美企获取稀土的许可,算是“你来我往,各退一步”。
但这个回合还没结束,路透社一则重磅报道让局势变得复杂起来:美国并没有“断粮”,反而从泰国和墨西哥获得了大量氧化锑,而这些锑的真正来源,极有可能还是中国。
二、转运洗白,中国稀土被间接送到美国

这就是问题的关键。虽然我们管住了嘴,也锁住了出口大门,但美国却开了窗,走了侧门。
数据显示,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,美国从泰国和墨西哥进口了高达3834吨氧化锑。这一数量不仅远高于往年水平,甚至超过过去三年总和。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,同期泰国与墨西哥也突然成为中国锑出口的“新贵”,位列前三。

换句话说,这场贸易流转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转运游戏:中国企业将锑卖给泰国、墨西哥企业,再由这些企业转手出口至美国,表面看是第三国贸易,实则绕开了中国出口管制,背后还是“中国制造”。
行业专家甚至直言,中国公司在“规避监管”方面非常有创意。这种“洗白出口”的现象并不新鲜,在制造业领域早就被广泛使用。但现在,美国正把这一招用在我们最具战略价值的稀土上,且手法越来越熟练。
三、这不是偶然,是系统性漏洞

从产业逻辑看,锑、镓、锗等关键金属的开采和提纯能力高度集中在中国,我们占据着全球90%以上的产量份额。美国即使有需求,也很难找到其他稳定供应方。
但现实是,美国的供应链专家已经在构建“绕过中国”的全新路径,不再等中国开口,而是绕开中国政策本身。这种策略不只是眼前的贸易投机,而是未来对我们出口政策的一种“去效能化”。
如果我们不设法堵住这些“转运国”漏洞,出口管制将形同虚设,甚至在国际博弈中失去筹码。
四、如何反制?美越贸易协议或成参考

其实,类似的操作我们并不陌生。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时,中国不少制造企业就曾通过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地设厂出口美国,以避开高额关税。
如今,美国对这种行为已经展开反击。最新数据显示,美国与越南签署贸易协议,对转运商品加征高达40%的惩罚性关税,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商品“假装产地”进入美国市场。
既然美方能这么做,那我们当然也能反向操作。如果我们能获取足够证据,证明稀土类关键矿产通过泰国、墨西哥“二次包装”流入美国,那么我们也可以对这些国家实施差别化出口管控,甚至对相关企业加入黑名单。
五、资源安全是国之根本

这一轮绕道出口提醒我们:资源安全不是一纸政策,而是一场全面博弈。从战略层面看,稀土不是一门普通生意,而是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独立的压舱石。
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它所需的关键资源,而我们也不能再对“擦边球”行为心慈手软。只有加强对出口目的地的追踪、强化双重用途商品监管、完善多边协同机制,才能让出口管控真正落地见效。

稀土是我们的底牌,但牌好还得出得巧。一旦这张底牌失去威慑力,我们在未来的谈判中就难以守住利益。这个信号不能无视,更不能迟钝,必须未雨绸缪,主动出击。
未来,中国还应研究构建更加立体的反规避系统,确保关键资源真正“只流向可信者”。